远=近议论文

时间:2023-04-13 23:05:51
远=近议论文

远=近议论文

在平时的学习、工作中,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,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。那么问题来了,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=近议论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远=近议论文1

屏蔽,是可跨越的距离,还是不可逾越的鸿沟

在社交网络上屏蔽父母,看似是要保障自己的独立空间,但从实质上讲,就是对父母封闭自己的生活圈,让这一代与上一代形成了无形的屏障。

在相隔了年龄这一道沟渠的关系下,要想接受父母亲上一代的思想的确有些困难,或者是要上一代理解这一代的行为也绝非易事。这时屏蔽大概就成为了避免矛盾的最佳选项。“我不懂,所以我不理,你不接受,也就不必深入了解了。”就在这样的思想下,两代人的距离逐渐的被拉开。而真正和谐的两代人的关系,一定不是建立在互不打扰到基础上的,屏蔽,带来的可能会是不可跨越的鸿沟,陌生感也会因此而产生。

屏蔽,看上去风平浪静,各自安好,其实早在屏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两代人的渐行渐远。社交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中最真实的反应生活的途径之一,是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显示屏。而这样的社交网络都变成对父母的禁忌,势必会造成两代人不露于形的生疏。

如此的屏蔽,带来的可能会是你回到家后,父母尴尬的开启对话模式,问你一句“最近怎么样”,而你却不太乐意地回答着“还好”,谈话就此结束。他们希望走进你的生活圈,但即使是 ……此处隐藏1281个字……对无言,彼此尴尬;离得远,也不会互相忘却,相思成疾,仍然滔滔不绝,亲密无间。于是“近”成了“远”,“远”也成了“近”。物理的“远”与心灵的“近”,物理的“近”与心灵的“远”分别成了好朋友。因此,整个社会都需要“距离”这一媒介来维系,成了村上春树《1Q84》中的怪世界。胡塞尼的《追风筝的人》中,哈桑在“我”背叛后一直坚守彼此友谊,他一心以为搬到“我”原来的家能缩短彼此的距离。但“我”的拒绝与冷漠,在心与心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,多近的距离都填平不了。由此,物理的“近”与内心的“远”产生冲突,最终败给了内心。当“舍远”为了“求近”,个人内心的距离总是横亘在中间,跑多远都达不到近。倘若“我”愿意重新回头,重新“走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”,那么哈桑的接近就不在是徒劳。可见,内心的取舍在“远”与“近”的关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。

当下,“远”与“近”,“好”与“坏”,“黑”与“白”都肆意颠倒,再没有反义词存在的意义与价值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让天涯成为咫尺,也让咫尺成为天涯。“远”与“近”,说到底,取决于心。多少人,愿意聆听远方的风声,却拒绝近处的歌鸣?远方给人梦幻与美好,因为了解得少,于是人们隔着千山万水去联系交流,再在内心默默想念;近处给人更多丑陋与现实,因为明白得深。于是,人们锁上心门,紧闭双唇,任凭河流冰冻,彼此沉默不语。越来越多的这种现象,最终成了一种共识——天涯若比邻,比邻若天涯。曾读过这样一本书,一对年轻的男女坐在公园里聊天。聊着聊着,最后发现他们竟然是夫妻。

故事荒诞而诡异,让人忍不住发笑,我想的是——那是我们的未来。这可怕但存在的未来,只有当我们选择心灵的“近”,无视距离的远近,不再一味在“远”与“近”之间划等,才有一条折返的路,让我们回到原点。

《远=近议论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